浏览量:5178 发布时间:2018-05-19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 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字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书画装裱并不仅仅是在书画前期的保护工作,也适用于保护破损后的书画,如许多古代的书画保存至现在,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可以用揭裱的方式对书画进行修复重新装裱,能够使得旧书画获得重生,能保存更长的时间,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古代的书画进行揭裱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技艺精湛的装裱师,不能够图省钱随意找人揭裱,那是对书画的又一次严重损坏
字画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
上一篇: 字画装裱的手工装裱和机器装裱各有特点
下一篇: 书画装裱的技巧